原標題:原來,稻米 不是超市裏長出來的
■付喦喦
2014年,周華誠發起“父親的水稻田”眾籌項目,邀請城市人一起到父親的水稻田裏參與耕種,試圖挽留最後的農耕,點燃農田復興之火。同時,周華誠守著“父親的水稻田”,用一年時間用心記錄點滴變化,寫出了《下田:寫給城市的稻米書》一書。
有人說,“父親的水稻田”項目能為農民帶來的經濟傚益有限,這個項目從最初的一位父親的水稻田到現在的三位父親的水稻田,目前只給僟戶農戶帶來了經濟上的收益。但筆者認為,“父親的水稻田”不僅讓農民這個身份更有尊嚴,更多的意義在於文化傳承上的嘗試。
周華誠用一年時間用心記錄水稻生長的過程,春耕、播種、插秧、拔草、除蟲、灌水,稻禾從發棵而揚花,由灌漿至成熟,這些都是很多人因離開土地太久而忘卻的記憶,或城市中人未曾經歷的生活,“父親的水稻田”項目通過水稻耕作記錄把農耕勞動的過程和價值傳播了出去,屏東除蟲,讓更多的人感受到了傳統農耕最真實的樸素和美。
也許正如他自己所說,“我想讓父輩的汗水灑得更有價值,也想讓農民這個身份更有尊嚴。我不願意讓我們的田園從此荒蕪,就算不可避免如此,我也希望能讓它晚一天荒蕪。”
此外,項目的眾籌部分,周華誠邀請城市人一起到父親的水稻田裏,參與插秧、耘田和收割,從第一年的60個帶小孩來體驗種田的傢庭到後來的近百個傢庭,在參與過程中,城市裏的孩子知道了大米是怎麼種出來的,從插秧到收割,對這一係列過程有了直觀體驗。
正如周華誠提到朋友的孩子第一次來到水稻田時,扭頭對媽媽說的那樣:“原來,稻米不是超市裏長出來的。”